一、漢族
漢族在節日期間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鍾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菖蒲、采藥等活動(dòng)。
二、蒙古族
端午節日出前蒙古族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迎著(zhù)初升的朝陽(yáng),歡聚在圣潔的敖包前開(kāi)始傳統的祭祀活動(dòng)。牧民在這一天自發(fā)組織娛樂(lè )活動(dòng)。融祭祀與民族歌舞于一體。
民俗有哪些?
中國的民風(fēng)民俗有:除夕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春節拜年、走親戚;元宵節吃元宵;寒食節祭掃、踏青;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等。具體介紹如下:
1、除夕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mén)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huà)、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
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yú)、美酒、蘋(píng)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qián)、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dòng),極盡天倫之樂(lè )。
3、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lái)就以熱烈喜慶的觀(guān)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mén)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
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shí),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fā)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fēng)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chēng)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lái)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jīng)歷史的發(fā)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fā)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