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七大節日及其習俗
1、普天同慶新春至——春節 大年初一 吃餃子,拜年,貼春聯(lián) 2、火樹(shù)銀花不夜天——元宵 正月十五 吃元宵,看花燈
3、寒食東風(fēng)御楊柳——清明 四月五日前后 掃墓,蕩秋千,蹴鞠,踏青,植樹(shù)
4、艾符蒲酒話(huà)升平——端午 五月初五 賽龍舟,吃粽子
5、年年乞于人間巧——七夕 七月初七 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
6、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八月十五 中秋祭月,文人賞月,民間拜月,月光馬兒,中秋宴俗,玩花燈,舞火龍,吃月餅
7、把酒賞菊倍思親——重陽(yáng) 九月初九 賞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紙鷂,吃重陽(yáng)糕,飲菊酒 。
中國各個(gè)節日及習俗?
1.春節
春節習俗:臘月三十日,還要貼門(mén)神、貼春聯(lián)、貼“福”字、剪窗花、掛旗、蒸年糕、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
2.元宵節
元宵習俗有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shí)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3.清明節
清明節俗活動(dòng)有禁火寒食、掃墓踏青、插柳帶花、蕩秋千、蹴鞠(踢球)、放風(fēng)箏、拔河、打馬球等。清明這一節氣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才形成節日。自西周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掃墓或墓祭習俗。
4..端午節
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hù)戶(hù)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斗百草、驅五毒,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5.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少女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jìn)行各種乞巧活動(dòng)。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xiàn),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
6.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隨即將胡餅分與群臣共食,從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中國人歷來(lái)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lè )看得極其珍貴,中秋節寄托了人們“花好月圓人團聚”的祈望。
7.重陽(yáng)節
重陽(yáng)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重陽(yáng)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yáng)糕等風(fēng)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后可以避蟲(chóng)咬,在這“百足之蟲(chóng),死而未僵”之時(shí),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