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地處江西省西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端。位于東經(jīng) 113°34至 114°16、北緯 26°57至 28°00之間。東靠宜春、安福,南鄰永新和湖南茶陵,西接湖南醴陵和攸縣,北連湖南瀏陽(yáng)。下轄三縣兩區(上栗縣、蘆溪縣、蓮花縣,安源區、湘東區)。 全境南北長(cháng)約120公里,東西寬約67公里,狀如火炬。土地總面積 3826.99 平方公里。山地、丘陵、河谷平原錯落分布。其中山地占 27.1、丘陵占 61.7 、河谷平原占 11.2。主要山脈有武功山 ( 最高峰白鶴峰海拔 1918.3米)和楊歧山(主峰千拉嶺海拔 944 米)。主要河流有萍水、栗水、袁水、草水、蓮江等,南部的蓮江、東南部的袁水入贛江水系,中部的萍水、西部的草水和北部的栗水入湘江水系。人口構成以漢族為主,有回族、維吾爾族等18個(gè)少數民族。 萍鄉建儺廟的歷史,分別有唐、宋及元代插標為界始建之說(shuō)。替儺神建廟是萍鄉儺的一大特點(diǎn)。萍鄉儺廟不但數量多,分布廣,而且規模大、布局嚴謹、功能齊全、地方特色濃厚。歷來(lái)有“五里一將軍(廟)、十里一儺神(廟)”的說(shuō)法。有儺神的地方,必建廟,有儺舞表演隊的地方,必建大廟。二十紀五十年代初全市有廟52座,至今保存二十余座。 為什么萍鄉人為儺神建廟?傳說(shuō)古時(shí)候,從岐山飛來(lái)一幅儺面具,人們因這幅面具神顯靈而造儺神廟。但廟建在荒山上,廟主嘀咕;廟好造,水難挑。儺神聽(tīng)了也不高興就飛到東源小枧去了。現存建于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東源鄉的小枧儺廟,以其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而列入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圖1]。 萍鄉各地建廟,一般都由大姓獨立或十小姓聯(lián)合建立。廟的冠名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lèi):一類(lèi)稱(chēng)廟,如將軍廟、儺神廟、仙帝廟等;一類(lèi)稱(chēng)祠,如遵宣一祠、古儺祠等;一類(lèi)稱(chēng)庵,如德化庵、福崇庵等。 萍鄉的儺廟,極富江西地方特色。一般建有前堂、天心、后殿三部分,面闊三間,墻為五岳朝天式。規模大的側在兩則加建偏屋,用作廚房、儲藏室和居室,并在廟前增建雨亭、空屋場(chǎng)、戲臺、酒樓,與廟連成一體。內殿正中設拜壇、香案、儺壇(俗稱(chēng)“洞”),壇上供奉儺面具。
- 特別關(guān)注
-
維吾爾族與漢族的習俗區別?
4 2
關(guān)于東盟十國的各種信息?
164 0
東盟十國的歷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
139 0
形容東南亞風(fēng)景的句子
1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