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涼山歷史
一)族稱(chēng) 彝族多數自稱(chēng)“諾蘇”、“納蘇”、“聶蘇”(或后面加“潑”,彝語(yǔ)意為“人”)由于彝族分布很廣。歷史上還有許多不同的自稱(chēng)和他稱(chēng),據不完全統計,直到解放前夕,還有:“納羅潑”、“迷撒潑”、“濮拉潑”、“濮瓦潑”、“阿西潑”、“撤尼潑”、“里潑”、“葛潑”、“羅潑”、“羅武潑”、“阿哲潑”、“六米”、“勒蘇潑”、“山蘇”、“阿租潑”、“格濮”、“阿武”、“他魯蘇”、“撒摩都”、“六得濮”、“納查”、“拉烏蘇”、“納若”、“咪西蘇”、“羅羅”、“白羅羅”、“黑羅羅”等幾十種。“諾蘇”、“納蘇”、“聶蘇”均為彝語(yǔ),“諾”、“納”、“聶”是各地方言語(yǔ)音差別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黑色在彝族人們的觀(guān)念中包含有深、廣、高、大、強、多、高貴、主體等意義,“蘇”是群體、人們、家族的意思,“諾蘇”(或“納蘇”、“聶蘇”)意為“主體的民族”、“尚黑的民族”。1950年始,彝族選擇了鼎彝的“彝”為共同的族稱(chēng),替代了舊史籍文獻中的“夷”字。 (二)、族源
2. 如今的大涼山
小涼山彝族是從四川大涼山遷徙而來(lái)的,現在為了區別于四川大涼山彝族,寧蒗彝族一般被稱(chēng)為小涼山彝族。小涼山位于中國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外以東。大雪山東南分支。西北方為大、小相嶺,東南方隔金沙江與五蓮峰相望,東北方?jīng)]入四川盆地。海拔2000~4500米,為金沙江、馬邊河的分水嶺。以黃茅埂為界,東為小涼山,西為大涼山
3. 大涼山的歷史
羌族比彝族歷史起源更早
4. 小涼山位于哪里
涼山地貌復雜多樣,地貌類(lèi)型齊全,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水域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有海拔最高為5958米的木里縣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縣大巖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對高差為5653米。 高差懸殊,不僅構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觀(guān),也形成了中國罕見(jiàn)的亞熱帶干熱河谷稀樹(shù)草原景觀(guān)。
州內構造地貌發(fā)育充分,斷裂帶縱橫交錯,斷塊山、斷陷盆地、斷裂谷眾多。
斷陷盆地內分布著(zhù)河流沖積平原、洪積扇、丘陵、臺地等,盆周為斷塊山,盆底與山頂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
盆周白山冰川地貌保存完好,發(fā)育典型,盆地內部冰川谷和崗壟地貌形態(tài)在垂直方向呈層狀分布,既有多級剝夷面、多級階地(如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等寬谷河段可見(jiàn)到4~6級階地),也存在層狀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區的奇觀(guān)(如在木里海拔3000~3800米地帶的典型的云杉、冷杉樹(shù)林里隨處可見(jiàn)古紅壤)。
這種多元性地貌的優(yōu)勢,決定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多樣性。
5. 大小涼山的由來(lái)
《情深誼長(cháng)》是由王印泉填詞,臧東升譜曲,鄧玉華演唱的一首歌曲,是音樂(lè )舞蹈劇《東方紅》的插曲。
1995年,鄧玉華憑借該曲獲得第三屆中國金唱片獎
2019年6月,該曲入選中宣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yōu)秀歌曲100首”
《情深誼長(cháng)》是一首具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彝族特點(diǎn)的歌曲,描述的是紅軍二萬(wàn)五千里長(cháng)征經(jīng)過(guò)大小涼山時(shí),劉伯承元帥同彝族頭領(lǐng)小葉丹歃血結盟的一段民族團結佳話(huà),表現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紅軍和彝族人民的魚(yú)水深情。抒情的旋律,富有動(dòng)感的節奏,表達了紅軍到來(lái)時(shí)彝族同胞的喜悅心情。鄧玉華創(chuàng )造性地將西洋音樂(lè )的演唱方法運用到這首歌中,使得歌曲更加圓潤、甜美,也使得這首歌曲像一朵五彩云霞一樣飛進(jìn)了人們的心里,飛上了音樂(lè )圣殿,成為了一首歷久彌新的世紀經(jīng)典。
歌詞:
五彩云霞空中飄
天上飛來(lái)金絲鳥(niǎo)
誒
紅軍是咱們的親兄弟
長(cháng)征不怕路途遙
索瑪花兒一朵朵
紅軍從咱家鄉過(guò)
誒
紅軍走的是革命的路
革命的花兒開(kāi)在咱心窩
索瑪花兒一朵朵
紅軍從咱家鄉過(guò)
紅軍走的是革命的路
革命的花兒開(kāi)在咱心窩
革命的花兒開(kāi)在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