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gè)問(wèn)題很有意思,也很讓人傷感。作為河北人,靜夜史深感不僅僅本省人對河北省沒(méi)有認同感,外省人也對河北省一臉茫然,我的一個(gè)海南同學(xué)認真地問(wèn)我:“你們河北省省會(huì )是不是保定?”
河北省作為古冀州所在地,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省份之一。然而,今日的河北省卻漸漸地默默無(wú)聞,連本省人都缺乏對河北省的認同感。那么,為什么會(huì )產(chǎn)生這種現象?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歷史淵源:河北省區劃一直在變遷
從元朝創(chuàng )立行省制度以來(lái),為了加強統治,省界的變遷無(wú)可厚非,但是像河北省這樣從元朝變到建國后的情況,真的不多見(jiàn)。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從元朝之后,河北省一直是京畿之地,因為元朝以后北京就是中原王朝的都城,為了加強北京的安全性,防范各個(gè)方向的潛在威脅,河北省的邊界一直不斷變遷。
元朝時(shí)期,河北省屬于中書(shū)省,此時(shí)的中書(shū)省包含了今天的河北省大部、山西省、山東省全部、河南省北部、內蒙古中部以及蒙古國的一部分,面積之大前所未有,目的只有一個(gè),那就是保護大都。
明朝之后,經(jīng)歷了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的變遷,河北的地位也隨之提升,從北平行中書(shū)省升級為北直隸,河北省開(kāi)始成型。
明朝時(shí)期,京師轄區有:順天府、延慶州、萬(wàn)全都司、保安州、永平府、保定府、真定府、河間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其中河北北部屬大寧都司,張家口蔚縣、保定淶源屬山西大同府,石家莊元氏西部屬太原府,邯鄲涉縣北部屬遼州,邯鄲丘縣和館陶屬山東東昌府,滄州吳橋屬濟南府,邯鄲涉縣大部、武安、磁縣、臨漳屬河南彰德府。
清朝入關(guān)后,沿襲明朝舊制設置直隸省,先駐大名府,后駐保定,設總督。此時(shí)的直隸有11府:順天、保定、正定、大名、順德、廣平、天津、河間、承德、宣化、永平,還有六個(gè)直隸州,分別是遵化、易、冀、趙、深、定。雍正、乾隆后將承德、張家口以及內蒙古科爾沁等地設置州、縣,劃屬直隸,直隸省轄境空前擴大。另外,邯鄲涉縣、武安、臨漳縣仍屬河南彰德府;張家口陽(yáng)原以西屬山西大同府;石家莊元氏以西屬平定州;滄州吳橋屬山東濟南府;邯鄲丘縣、邢臺臨西屬臨清府。
民國建立后,省界再次變遷,主要是熱河、察哈爾省的設置,將北平以北地區全部劃出。1928年2月28日,改直隸為河北省,廢道及京兆區,北平成為河北的一部分。
建國后,河北省區劃再次變遷。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政府成立,省會(huì )保定。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xiāo),武安、涉縣、臨漳劃歸河北;
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xiāo),赤城、懷來(lái)、宣化、涿鹿、萬(wàn)全、懷安、陽(yáng)原、崇禮、張北、沽源、康保、尚義、蔚縣、張家口劃歸河北省。
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xiāo),承德、隆化、圍場(chǎng)、豐寧、灤平、平泉、青龍、興隆、承德等劃歸河北省,昌平縣劃歸北京市。
1958年2月,天津市劃歸河北省,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云、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
1967年1月,天津市重新成為直轄市。
1973年7月,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1996年,衡水地區撤銷(xiāo),設立衡水地級市。
可以說(shuō),正是由于河北省區劃的不斷變遷,特別是北部的變遷,使得河北省更像是一個(gè)被強行糅合在一起的省份,所以各地對河北省的認同感很低。
2、地理碰撞:河北省始終是民族融合前沿
河北省屬于古冀州地區,是九州之中位置最靠北的地區,也是中原地區和北方游牧民族碰撞最為激烈的地區。
歷史上,河北省一直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沖突的主要地區,也是民族融合最為激烈的地區。
河北省是全國唯一一個(gè)集合了幾乎所有地形的省份,在這個(gè)面積為18.8萬(wàn)平方公里的省份內,河北省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以及海洋等幾乎所有的地貌形態(tài)。之所以會(huì )出現如此的奇觀(guān),最主要的原因是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太過(guò)特殊。
河北省的北部,是風(fēng)吹草低見(jiàn)牛羊的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的地形向南延伸到張家口、承德地區;
河北省的西部,隔著(zhù)太行山脈和山西陜西相望,這讓河北省和黃土高原以及西北地區特別親近;
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是一望無(wú)際的華北平原,向南直通中原地區,和華中、華東地區有著(zhù)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
河北省的東南部,是山東丘陵和渤海地區;
河北省的東北部,隔著(zhù)遼西走廊直通東北地區,距離東北僅僅是一個(gè)山海關(guān)的距離。
所以,河北省雖然不大,但是卻很巧妙地坐落在各個(gè)地理單元的交匯處。
所以,雖然大家都是河北省,唐朝、秦皇島人更加豪爽,有東北人的特質(zhì);張家口、承德,更和內蒙古親近;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西部地區,口音帶著(zhù)山西味;邯鄲地區有著(zhù)河南的影子,而邯鄲、邢臺、衡水、滄州東部則帶著(zhù)山東人的豪爽。
這些多樣化的特質(zhì),共同構成了河北人的特質(zhì)。由于河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河北省除漢族外,還有滿(mǎn)族、回族、蒙族、壯族、朝鮮族、苗族、土家族等55個(gè)少數民族,河北省成為一個(gè)民族的大家庭。
因為巨大的差異,所以河北省難以形成屬于自己的省內文化,自然也就難以形成對河北省的認同感!
3、人文因素:河北省會(huì )變遷消耗了認同度
河北人對河北省沒(méi)有認同感,首先就是對省會(huì )沒(méi)有認同感。
河北省省會(huì )是石家莊,是全國最年輕的省會(huì )城市之一。而在1968年石家莊成為河北省省會(huì )之前的55年時(shí)間,河北省的省會(huì )變遷高達11次,這還不算河北省在抗戰期間建立的流亡政府。
清朝時(shí)期,直隸省的省會(huì )經(jīng)歷了從大名府到保定府再到天津的變遷。
1913年,民國初建,直隸省省會(huì )在天津;
1928年10月,直隸省改河北省,省會(huì )遷至北平;
1930年10月,在張學(xué)良要求下,河北省省會(huì )遷至天津;
1935年6月,日寇侵略加快,省會(huì )遷回保定;
抗戰期間河北省會(huì )居無(wú)定所;
1945年11月,省會(huì )遷往北平;
1946年7月,從北平遷回保定;
1947年11月,從保定又遷回北平;
1949年7月,河北省會(huì )為保定;
1958年2月,天津市成為河北省省轄市,省會(huì )遷往天津;
1966年5月,天津重新成為直轄市,省會(huì )遷回保定;
1968年2月,省會(huì )遷往石家莊,并延續至今。
人們說(shuō)“搬家三年窮”,河北省頻繁的省會(huì )變遷不僅嚴重浪費了資源,更嚴重消耗了省內對河北省的認同感。
再加上政治的需要,北京和天津相繼成為直轄市,河北省如同被挖去心臟一樣,區劃變得支離破碎。
北京和天津的設置使得河北首尾不相顧,特別是北京北部的承德地區和天津東部的唐山和秦皇島地區,這些地區因為北京和天津的阻隔,對省會(huì )的認同感微乎其微。包括其經(jīng)濟發(fā)展,更多的是作為兩個(gè)直轄市的經(jīng)濟腹地,而不是省會(huì )石家莊的經(jīng)濟腹地。所以,經(jīng)濟聯(lián)系如此薄弱,在認同上的認同就更加尷尬。
而且,因為石家莊是河北省不得已的選擇,所以包含了河北省的太多無(wú)奈。石家莊位于冀中南,在地理位置上太偏南,對于北部和東部的聯(lián)系和帶動(dòng)幾乎沒(méi)有,這使得石家莊的地位非常尷尬。
由于歷史的原因,唐山的發(fā)展水平遠遠高于省會(huì )石家莊,這讓石家莊地位更加尷尬。
因為對省會(huì )的認同感幾乎不存在,所以整個(gè)河北地區的認同感更像是一盤(pán)散沙。
所以,尷尬的河北必將繼續尷尬下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