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風(fēng)俗習慣——納西族建筑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shí)還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gè)高出地面的灶臺稱(chēng)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制三角架,用來(lái)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huì )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gè)灶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筑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xié)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辟為鋪面,主人自己經(jīng)營(yíng),或轉租他人經(jīng)營(yíng)。屋基采用石頭砌成,墻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斗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墻倒屋不塌”的特點(diǎn)。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yú)”。
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fēng)俗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fēng)俗有:
1、傣族:孔雀舞。
節日:潑水節、關(guān)門(mén)節、開(kāi)門(mén)節。
2、壯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檳榔和用檳榔招待客人的傳統習慣。
節日:中元節、牛魂節、三月歌、吃立。
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節日: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4、黎族:婦女耳環(huán)多且重,熟稱(chēng)儋耳,男子以紅或黑布纏頭,稱(chēng)吊b。
節日:三月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5、苗族:自由對歌,戀愛(ài)。
節日:蘆笙節、苗節、春節、四月八、吃新年、龍船節、清明節等。
6、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以糌粑為主食,獻哈達。
節日:藏歷年、雪頓節、望果節、沐浴節、薩葛達瓦節等。
7、彝族:男子頭頂留一小塊頭發(fā),稱(chēng)天菩薩。
節日:火把節。
8、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為貴。
節日: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魚(yú)譚會(huì )等。
9、納西族:披羊披肩。
節日:三朵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