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chēng)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因為元宵節的重要性和普及性不及其余四節,所以沒(méi)有列入傳統四大節日,但是也是中國的重要節日之一。
中國的四大節日是那些日子?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清明節(公歷4月5日左右)、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1,春節: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chēng)“年節”,傳統名稱(chēng)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chēng)度歲、慶新歲、過(guò)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在現代,人們把農歷正月初一開(kāi)始為春節,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2,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公歷的4月5日;但其節期很長(cháng),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shuō)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端午節:
3,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chēng)端陽(yáng)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shī)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shuō)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4,中秋節:中秋節,又稱(chēng)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huì )、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shí)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shí),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