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
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chēng)“過(guò)年”。人們會(huì )喝臘八粥,吃年糕,吃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服去拜年,小孩子可以收到壓歲錢(qián),大家會(huì )一直守夜,晚上一家人還要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
2.清明節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或前后。清明節又稱(chēng)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習俗主要是:踏青、放風(fēng)箏、掃墓以及植樹(shù)。
3.元宵節
又稱(chēng)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shí)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dòng)。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chēng)端陽(yáng)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yáng)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shí)代祭龍演變而來(lái)。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打午時(shí)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xiàn)、佩香囊等習俗。